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 《夏花明》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拼音】 xià tiáo lǜ yǐ mì ,zhū è zhuì míng xiān 。 yán yán rì zhèng wǔ ,zhuó zhuó huǒ jù rán 。 fān fēng shì zì luàn ,zhào shuǐ fù chéng yán 。 guī shì chuāng jiān zì ,yíng huáng mǎn yǎn qián 。 【注释&拼音】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上传于: 2017-01-31 |
阅读: 8793次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简析】: 诗人因郡斋严寒,而突然念及住在山中的友人(道士),当然比郡斋更加寒冷。只是他的行踪,似空山落叶,无法寻访。全诗写得情深意远。 【注解】: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 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 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 之不当和也。”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a poem to a taoist hermit chuanjiao mountain my office has grown cold today; and i suddenly think of my mountain friend gathering firewood down in the valley or boiling white stones for potatoes in his hut.... i wish i might take him a cup of wine to cheer him through the evening storm; but in fallen leaves that have heaped the bare slopes, how should i ever find his footprints!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刘逸生)
上传于: 2016-06-15 |
阅读: 4769次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先写自己因怀念友人丘丹,在秋夜里咏诗寄情,彻夜不眠。再设想丘丹也因秋兴而未能成眠,以实带虚,写出了彼此心意交融,感情默契。整首诗的境界清幽空灵,韵味隽永。
上传于: 2016-06-15 |
阅读: 4482次
韦应物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简析】: 写诗人走出官衙,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解】: 1、?:拘束。 2、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3、澹:澄静; 4、虑:思绪。 5、霭:迷蒙貌。 6、庶:庶几,差不多。 【韵译】: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 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 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 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 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 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 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评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 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 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 冶情怀的绝唱。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east of the town from office confinement all year long, i have come out of town to be free this morning where willows harmonize the wind and green hills lighten the cares of the world. i lean by a tree and rest myself or wander up and down a stream. ...mists have wet the fragrant meadows; a spring dove calls from some hidden place. ...with quiet surroundings, the mind is at peace, but beset with affairs, it grows restless again.... here i shall finally build me a cabin, as tao qian built one long ago.
上传于: 2016-06-19 |
阅读: 4353次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灞陵:在今西安市东。 【简析】: 冯著是因一直不得意而归隐山林的人。全诗既见友情,也见慰藉。开头四句,朴实凝炼,而第五、六句逼真清新,表现出强烈的美感。 【注解】: 1、灞陵:即霸陵。 2、冥冥:形容雨貌。 3、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韵译】: 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 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 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开, 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 双鬓银丝添生了几缕? 【评析】: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 勉。 ??开头写冯著从长安以东而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以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 著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 切爱护的。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 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 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 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 以寄托寓意。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读来一览无余,品 尝则又回味不尽。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on meeting my friend feng zhu in the capital out of the east you visit me, with the rain of baling still on your clothes, i ask you what you have come here for; you say: "to buy an ax for cutting wood in the mountains" ...hidden deep in a haze of blossom, swallow fledglings chirp at ease as they did when we parted, a year ago.... how grey our temples have grown since them!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其事失传,今存诗四首。韦应物赠冯著诗,也存四首。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后又来到长安。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诗中以亲切而略含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它写得清新活泼,含蓄风趣,逗人喜爱。刘辰翁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确乎如此。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并非实指,而是用事作比。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是成语。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也正因如此,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倪其心)
上传于: 2016-06-16 |
阅读: 3852次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 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 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 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 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 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 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蕃地 岂曰财赋强
上传于: 2016-06-19 |
阅读: 3747次
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简析】: 芦花飞白,已经是秋天。晚上泊舟淮水边,驿馆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环境、氛围都衬托了诗人的心绪。 【注解】: 1、落帆:卸帆。 2、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3、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4、秦:今陕西一带。 【韵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评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 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 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 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mooring at twilight in yuyi district furling my sail near the town of huai, i find for harbour a little cove where a sudden breeze whips up the waves. the sun is growing dim now and sinks in the dusk. people are coming home. the bright mountain-peak darkens. wildgeese fly down to an island of white weeds. ...at midnight i think of a northern city-gate, and i hear a bell tolling between me and sleep.
上传于: 2016-06-16 |
阅读: 3513次
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简析】: 这首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注解】: 1、亲爱:指好友。 2、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3、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韵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 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 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 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 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评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 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 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 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setting sail on the yangzi to secretary yuan wistful, away from my friends and kin, through mist and fog i float and float with the sail that bears me toward loyang. in yangzhou trees linger bell-notes of evening, marking the day and the place of our parting....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and where? ...destiny is a boat on the waves, borne to and fro, beyond our will.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带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刘逸生)
上传于: 2016-06-15 |
阅读: 3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