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优美诗词网
首页
书籍
语录
作者
最新
投稿
会员登录
搜索
静夜思
李白
关注
2016-06-10
浏览:9208次
诗词数:965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胡应麟
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
王世懋
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
李白
)、龙标(
王昌龄
)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
张
若虚
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每日精选
李商隐
《
自喜
》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古今汪。蜗牛,陵螺也。野人为圆舍。如其殻。曰蜗舍。魏志。焦先
李煜
《
更漏子
》
金雀钗 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 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 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 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舒婷
《
致橡树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李白
《
从军行
》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雅韵阁
《
植树
》
春种一根苗 秋成一颗树 今日寸尺长 明日入云深
叶赛宁
《
再见吧,再见,我的朋友……
》
匿名
《
醉梦
》
梦里花开落 醉酒上枝头 愁白三千鬓 一语道不休
泰戈尔
《
榕树
》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 你可会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 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
李白
《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一江秋雨
《
腊梅
》
窗前腊梅次第开,怯冷蜂蝶未见来。 雨雪风霜何所惧,孤根独暖望春台。
小程序
社区
QQ群:373292399
投稿:
原创诗词发表
标签
婉约诗
怀古诗
思乡诗
思念诗
描写冬天
描写夏天
描写春天
描写秋天
爱情诗
豪放诗
闺怨诗
更多
作者
李白
李商隐
李清照
李煜
李贺
杜甫
白居易
苏轼
辛弃疾
陆游
孟浩然
更多
典籍
三十六计
论语
孙子兵法
史记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文心雕龙
世说新语
资治通鉴
更多
作者
粉丝:
3
诗词数:
965
浏览量:303895
诗词
浏览:9208
上传:2016-06-10
标签:
小学
唐诗三百
思乡诗
描写月亮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